周六凌晨,巴西在四分之一决赛中1-2不敌比利时,近四届世界杯,巴西只有2014年进了四强,之后发生了些什么,想必不用多说了。
在此之前,乌拉圭0-2脆败法国,加上之前惨烈出局的阿根廷和被三喵斩落马下的哥伦比亚,继2006年后,南美球队再次全部无缘四强,世界杯变成了欧洲杯。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一句,当年天赋溢出,号称「青年队都能吊打欧洲」的南美足球,这些年究竟怎么了?
本次专题的执笔依旧是我那个佛系阿迷朋友。他将向大家详细吐槽一下奇葩的南美足球。
关注南美足球的同志们应该明白,南美足球的现状,大致处于比较糟糕和相当糟糕之间。
这种糟糕,并不是指南美足球没办法像之前那样出现天赋满满的球星——梅西、苏牙、J罗、内马尔乃至卡瓦尼,放到十几年前二十年前,也绝对不逊色的。也不是说南美足球线年世界杯,被大家认为没办法适应现代足球的「古典前腰」里克尔梅,一度压着德国猛攻,就算在今天,南美人的技术在欧洲球员面前,依旧是吊打+碾压,不信回忆一下哥伦比亚和波兰那场,波兰人是怎么被哥伦比亚遛猴的。
至于南美经济凋敝,腐败盛行,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——2000年前后的巴西不腐败吗?1980年代的阿根廷比现在强到哪里去吗?再举个例子,刚刚进四强的克罗地亚队,国内腐败程度快逆天了,但克罗地亚足球不是强队吗?
当我们说到南美足球,指的一般是巴阿两强,加上乌拉圭、智利、哥伦比亚和巴拉圭几支二线强队,外加厄瓜多尔等酱油队——酱油队并不意味着他们水平一般,南美无弱旅这句话,真的不是说着玩的。
今年33万人口的冰岛可谓是出尽了风头,本来拿的是群演剧本,结果险些C位出道,同组三支老牌强队都几乎成了他们的陪衬。然而,在我们感慨33万人口的国家都能打入世界杯的同时,我们还需要记住:330万人口的乌拉圭,已经拿过两次世界杯冠军了。
乌拉圭队近10年来,世界杯一次八强,一次四强,美洲杯还夺过一次冠,这样的成绩,比许多老牌强队都要好(说的就是你,英格兰)。但在此之前,乌拉圭足球也陷入过漫长的低谷期,1994-2006年,乌拉圭只有2002年进过世界杯,小组赛两平一负,未能出线万人的时候,就算青训、战术、足球基础等等做得再好,大部分情况下也只能靠天吃饭。2002年世界杯,乌拉圭最大牌的球员效力于意甲卡利亚里(雷科巴这个伤伤停停的人不算数),2010年世界杯,后场有戈丁和卢加诺,前场弗兰老当益壮,牙擦苏和卡瓦尼青春无敌。这两支球队,战斗力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。
小国的足球队,往往队中能有五六个好球员,就能在杯赛莽一波。如果这五六个人都状态不差,而且始终保持不受伤,考虑到杯赛的偶然性,冲一下四强乃至冠军都没有问题。今年的克罗地亚和葡萄牙黄金一代都是很好的例子。
但强国之所以被称为强国,就是因为他们的好球员多,而且能稳定出产,所以容错率高,状态保持时间也长。葡萄牙黄金一代后,现在已经陷入没人可用的窘境,比利时这批球员之后,搞不好又要回到当年世界排名与中国队差不多的惨状。但法国和德国就一代新人替旧人,在世界杯稳如老狗(当然今年德国属于自己闷声作大死)。
南美国家的球队,很多都受限于人口问题。乌拉圭人口340万,哥伦比亚人口4800万,秘鲁人口3100万,意外无缘本届世界杯的智利和巴拉圭,人口分别是1800万和700万,只有巴西人口超过2亿。
或许大家会说,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都是四五千万的人口,法国6000多万,德国8000多万,英格兰5000多万,荷兰才不到2000万,葡萄牙1000万出头,但这些球队,表现也都很好啊!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——
。今年的世界杯上,想必大家都知道了「非洲法国队」的段子。法国队的选材,绝不仅限于国内的6000多万居民,在原法属殖民地,法国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,尤其在非洲,几乎是一呼百应。
当年法国在非洲殖民地里,着重拉拢上层人士,大打文化牌,让他们去法国居住,送他们的孩子到法国留学。能说一口流利且不带口音的法语,在非洲的法语区,就是「这个人很有钱」的标志。很多非洲小球员,十几岁就到法国俱乐部踢球,几年后获得了法国国籍,就可以选择代表法国队出战了。
法国国籍带来的,不仅是虚无飘渺的社会地位,还有欧盟国籍的buff加成——比如说,同样水平的球员,一个是法国国籍,一个是几内亚国籍,你们觉得哪个会更容易加入大俱乐部?
诚然,很多非洲球员,依旧选择代表自己的祖国出战,比如德罗巴。但也有许多球员选择代表法国出战,比如出生于喀麦隆的乌姆蒂蒂。更加有名的例子是维埃拉和马克莱莱,维埃拉出生于塞内加尔,马克莱莱出生于刚果(金),但他们都选择了为法国国家队效力。
塞内加尔将近2000万人口,喀麦隆2500万人口,刚果(金)8000万人口。法国国家队的选材范围,根本不是国内的6000万居民,而是包括了所有原法属殖民地在内,人口差不多接近3亿。
其它国家也类似:英格兰在加勒比地区依旧享有很强的影响力,斯特林就出生于牙买加;荷兰队的强大离不开苏里南,里杰卡尔德和西多夫都是出生于苏里南的荷兰巨星;德国球员也有许多移民后代,克洛泽、厄齐尔和博阿滕都是典型的例子;葡萄牙更不用说,佩佩和德科都是巴西淘宝的产物……
这些国家的人口固然不多,但他们的选材,却远不限于国内那点人。国内联赛的影响力和国家队的竞争力,让他们足以吸引其他国家的足球人才。反观南美,就那么七八个人,四五条枪,还要应付其它国家挖墙脚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
就算足球基础再好,青训再牛,也很难保持持久的竞争力。然而,在南美,有一个极其特殊的例子——阿根廷。阿根廷国内人口只有4000多万,同样不肯用国外球员,同样面临着其它国家的挖角(卡莫拉内西了解一下,严格来讲特雷泽盖也算),但他们依旧能保持在足坛长达40年的竞争力。那么阿根廷队面临的问题,是怎样的呢?
阿根廷:没有你,对我很重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,简单讲了阿根廷足协的诸多猪队友行为。坑死联赛,搞死青训,后勤无能。然而,这些甚至都不是阿根廷足球面对的最大问题。
关于阿根廷队,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谣言——阿根廷就是「梅西和他的朋友队」,梅西可以决定阿根廷国家队的首发名单。然而只要对于阿根廷足球有所了解,就能明白这件事究竟荒唐在哪儿了。
这么说吧,如果梅西可以决定阿根廷国家队的首发名单,我们在阿根廷国内就根本不可能看到梅西的任何负面新闻,也不可能有人胆敢批评他。因为
,甚至要高于总统。在阿根廷,足球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,甚至可以说足球就是政治的一部分。1986年的英阿大战,被阿根廷国内赋予了不亚于战争的意义。赛后,许多阿根廷人认为,在马岛输掉的,被马拉多纳在球场上赢回来了。
。从商人,到俱乐部主席,再到政界,这已经快成了阿根廷富豪们的基本操作,现任阿根廷总统马克里,就是以博卡青年俱乐部主席为跳板,从国内富商,一跃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长,进而成为阿根廷总统的。为什么是博卡?因为在阿根廷国内,「博卡」就意味着「人民的球队」,「河床」代表了「百万富翁的球队」。「博卡俱乐部主席」在他们眼中,是天然代表人民的。代表人民的俱乐部主席去竞选总统,这件事情很合理吧?
如果只有一个球队这样还好办,问题在于,阿根廷国内的大俱乐部,往往都有类似的背景。比如说独立俱乐部的主席莫亚诺就是职业政客,还领导着阿根廷的卡车司机工会。博卡青年的新任主席,则是马克里的亲信。现任足协主席塔皮亚过去是阿根廷的富商,同样通过足球进入政界。
职业政客老板会把球队坑成什么鬼样子,AC米兰的球迷想必很有发言权。阿根廷的联赛里,可能有20个AC米兰。神仙打架,百姓遭殃,这样的联赛,根本就不可能办下去。
格隆多纳就是典型的靠足球取得政治资源的人物,他在世的时候,曾经说过,自己的权力超过阿根廷所有政治家。格隆多纳死后,出现了十几个小号格隆多纳,足球成了他们权力斗争的工具,国家队和联赛,只不过是他们争权夺利的棋子罢了。在新的格隆多纳诞生之前,这样的争斗会一直进行下去,但一个新格隆多纳,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?
我们看到的,是阿根廷媒体的乱搞,马拉多纳大嘴巴,西蒙尼和比拉尔多出来骂桑保利。然而媒体追逐热点是他们的职责所在,并没有什么问题;马拉多纳赚的钱足够他八辈子花了,根本不需要刷存在感;西蒙尼和比拉尔多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功成身退,也没必要趟这样的浑水。我们所看到的,往往是「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」东西,那么这一切的背后,究竟是谁呢?
《让子弹飞》里张麻子说的那句话,可以原封不动的送给阿根廷足球背后的那群政客们:
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阿根廷的教练一直很强。贝尔萨可能是现代足球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教练之一(前两位是米歇尔斯和萨基),波切蒂诺和西蒙尼都是如日中天的少帅,最近河床的加拉多势头也很猛。与之相比,巴西的教练简直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。巴西足球的问题,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甚至要更加严重。
巴西:将帅无能,累死三军与其它南美国家相比,巴西足球不存在上述的两个问题。
巴西人口两个多亿,足球基础相当好,只要是个男的,都多少会踢上几脚,根本不用担心选材。青训问题还不算突出,各个位置都批量出产天才球员,就算是人才断档的2010-2014年,也能保持世界一流偏下的实力。当然,巴西的足协同样腐败无能,但与球员们的绝对实力相比,那点Debuff几乎可以忽略不计——而且巴西的后勤工作实在要比阿根廷强太多了。
。与我们印象中不同,巴西足球其实一直非常重视战术,甚至可以说,「中场」这个概念就是巴西人创造的。424阵型和433阵型都是在巴西人手中发扬光大,1950-1960年代,巴西教练可以说是引领了世界战术的潮流。
还有艺术足球大师桑塔纳,很多人只记得他在世界杯上的两次铩羽而归,但1990年代,他带着圣保罗暴揍梦一巴萨和AC米兰,整体传控足球,对于边后卫的灵活运用,几乎就是Tiki-Taka的雏形。1994年世界杯上的巴西队将组织位后置(邓加),又一次领先欧洲几十年。
2002年巴西的战术是什么?352整体防守,前场靠3R。2006年呢?后场防守,前场「魔幻四重奏」。2010年呢?2010年的巴西好像根本没有战术可言……说白了,3R也好,魔幻四重奏也好,不就是前场XJBT么,反正那群球员个人能力都很强,怎么都能蒙进一个……
如果说2000年之前的教练,还可以用「不愿离开巴西」作为推辞的话,那么在当今的商业足球背景下,这些都没办法作为借口了。关注足球的同志们,肯定知道欧洲主流联赛对靠谱教练的渴求已经到了什么地步,那么2000年之后,巴西教练在欧洲主流联赛,留下过怎样的表现呢?
2005年卢森博格短暂执教皇马,在0-3耻辱性地输给巴萨后下课;2008年斯科拉里短暂执教切尔西,几个月后下课。
。这与风格无关,纯粹就是能力问题。恒大的埃尔克森曾经说过,巴西主教练根本没有自己的战术体系,每天只是让球员看自己的录像,分析录像里自己表现的好坏,而不会去说,你今天要打怎样的位置,在我的战术体系里,这个位置的作用是怎样的,你需要在这个位置上担任什么职责。
这就要说到巴西俱乐部的短视了——巴西俱乐部炒教练的速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。举几个例子:从2008年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,弗拉门戈俱乐部换了20任主教练,国际队换了19任主教练,米内罗竞技队换了16任,比较少的科林蒂安也换了9任,平均每任教练只能执教大半个赛季。这么短的时间里,根本不可能打造自己的战术。
这样一来,巴西主教练的工作,就变成了尽量想办法激发队中的球员潜力,这也是巴西至今青训不断档的一大原因。然而这种思维与现代足球,同样是格格不入,现代足球早就过了靠几个球星包打天下的时代,就算是2014年的阿根廷与2016年的葡萄牙,靠的也是精心设计过的防守与前场的多人反击配合。巴西足球,已经落后于时代。
对比一下本次四分之一决赛巴西教练与比利时教练的履历,就能明白问题所在了。巴西主教练蒂特从1990年开始教练生涯至今,总共执教过17支球队,只有一次执教超过3年,中间甚至两次跑到西亚执教。职业生涯中的确有1-0力克切尔西的时刻,这也证明了他的执教能力,但大部分时候,他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水平。
比利时主教练马丁内斯,34岁带领斯旺西升上英冠联赛,之后执教英超维冈长达四年时间,在英超联赛的这几年里,他的临场指挥水准明显提升,战术体系的打造也很见成效——毕竟与他交手的,都是弗格森,穆里尼奥和温格这个级别的名帅。在那段时间里,「保级的维冈」成为了著名的「英超四大惹不起」之一。随后执教埃弗顿,度过了毁誉参半的三个赛季。300多场的英超执教经历,在多支球队打造的战术体系,和带领弱队拿到足总杯冠军的历史,是他在世界杯上神奇指挥的基础。
然而令巴西人绝望的是,蒂特已经是巴西主教练中的翘楚了,与他同辈的教练,很多已经跑到中超联赛淘金。远离欧洲联赛的结果,就是他们面对同辈的欧洲战术体系时,显得不知所措。
内马尔、热苏斯、威廉的发挥有问题吗?未必,在比赛中,他们一度将比利时压制得没有喘息之机,然而中场的失控却让前场的巨星们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。少了一个卡塞雷斯,蒂特的Plan B在哪里呢?费尔南迪尼奥防守不够好这一点,连球迷都知道,主教练难道不清楚吗?还是说,
将帅无能,累死三军。巴西的攻击线与比利时相比毫不逊色,后防上坐拥几大铁卫,中场也是星光熠熠,然而对费尔南迪尼奥的错误使用,让巴西不得不接受1-2失利的结果,这也是他们2002年之后第三次无缘四强。
巴西足球的骄傲不允许他们聘请外籍教练,同样,巴西足球也与阿根廷一样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,政客们也不可能接受巴西国家队的主帅不是巴西人。可是,现在巴西国内的教练,还有谁能够带着球队打出巴西人想要的「桑巴足球」呢?难道是邓加?